樂評家給柴可夫斯基的評語,是他讓十九世紀封閉的俄國跟歐洲文化接軌,使歐洲不得不承認了俄國在文化上的確與歐洲同步。柴可夫斯基吸引人注意的地方,很巧,他也是個學法律的人,受過完整的法學教育。再吸引人注意的地方,每個樂評家都會提到的,他與梅克夫人的交往。

梅克夫人是個懂得欣賞柴可夫斯基的人,只因為梅克夫人聽了一場演奏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音樂會,於是兩人在音樂上成為知交,無條件的支助讓柴可夫斯基能夠專心創作。

令人難以置信,十多年間,彼此通了一千一百多封信,卻幾乎沒見過對方。這種基於相信、基於欣賞、基於愛護的關係,成為了柴可夫斯基創作的基礎。諷刺的是,據信是基於兒女的壓力,梅克夫人給柴可夫斯基一封不再來往的信,讓他創作了「悲愴交響曲」。知音難尋,的確夠悲了。在發表「悲愴」後四天,他自殺了,才五十四歲!

沒有實際關係的關係,沒有共同生活的生活,卻有最濃厚的情誼與彼此羈絆的依賴。即使雙方都沒有婚姻的束縛,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在紅塵裡仍維持淨空,忘年之情卻留在傳世千古的作品裡,永遠埋藏著他的喜悅、他的悲。隨著音符的流洩,訴說著不捨…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程華 的頭像
    程華

    程華的部落格

    程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